-
青岛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构筑海洋特色产业新高地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国家级产业联盟共建全国首个国际石墨烯国际创新中心,投入超两亿资金协同打造产业生态体系。该平台深度融合区位政策与全球创新资源,聚焦海洋经济特色,现已聚集18个高潜力项目,计划未来五年建成国际级专业产业园区,全面推动新材料产业升级。 一、战略定位与创新模式 创新中心依托青岛既有的国家石墨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首创"政府主导+联盟赋能"的协同机制。该模式整合了青岛高新区的产业承载能力、税收优惠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同时嫁接产业联盟的全球技术网络与标准制定能力。这种双轮驱动的运作模式,在国内新材料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二、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中心已构建四大核心功能平台:人才引育平台联合科研机构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项目孵化器提供中试基地与检测认证服务;产业基金平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早期项目投资;产学研转化平台打通"实验室-中试-量产"全环节。其特有的海洋材料测试中心可模拟深海高压环境,为船舶涂料、海水淡化膜等海洋应用研发提供关键支持。 三、海洋特色产业化路径 区别于内陆石墨烯产业基地,青岛创新中心重点布局三大海洋关联领域:其一,开发海洋防腐材料,解决海上风电装备腐蚀难题;其二,研制石墨烯基海水淡化膜组件,提升淡水产水率;其三,构建海洋传感产业集群,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与资源勘探。通过应用场景创新,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四、国际化产业集群进展 创新中心建立跨境项目对接通道,引入韩国纳米涂层、澳大利亚储能材料等项目。18个落地项目中,6个涉及海洋工程材料开发,已形成关键技术突破。中心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吸引新加坡科研团队参与深海传感器研发,促成中德合作开发石墨烯船体防污涂料。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涵盖7国技术专家,定期开展技术路线研讨。 五、未来目标与产业带动 按照五年发展规划,园区将分三期建设:一期完成20万平方米专业载体建设,二期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期建成国际联合实验室集群。预计实现年产值超50亿元,带动周边形成涵盖原料制备、装备制造、应用研发的完整产业链,使青岛成为全球海洋石墨烯材料创新的源头地。 当前,创新中心已启动园区概念规划设计,重点规划海洋材料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综合体。通过专项政策支持与创新要素持续导入,青岛正在打造具有全球标识度的石墨烯产业地标,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重要支点。
2025-08-24
-
青岛海尔等20家企业入选山东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山东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将工业旅游培育为文旅融合新引擎。近日,济南佳宝乳业、青岛啤酒集团等20家单位被命名为首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覆盖乳制品、家电、酿酒等十大产业领域,标志着山东省在推动产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一、多元产业构建特色旅游矩阵 入选单位涵盖传统制造与新兴产业,形成差异化体验场景。济南宏济堂中医药文化园展示百年制药工艺,1954陶瓷创意园融合陶艺创作与工业遗址,胜利油田科技馆呈现能源开发历程。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景芝酒业等企业则打造了从原料种植到酿造的全产业链参观路线。 二、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示范基地均通过资源价值、市场认可度等六类指标考核。海尔工业互联工厂开放智能生产线参观,东阿阿胶景区实现生产流程可视化,金猴集团设立皮具DIY体验区。各示范点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配套建设游客中心、无障碍设施等标准化服务模块。 三、政策驱动培育产业生态 山东省出台工业旅游发展规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青岛海信科技馆等3家单位获评国家级创新项目,莱芜钢铁博物馆等39个示范点纳入文旅部推荐名录。通过"工业+文创"模式开发旅游商品300余种,形成工业生产、文化展示、研学教育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四、遗产活化助力城市更新 蒙阴岱崮老兵工厂改造为军事主题公园,招远金矿保留井下开采体验项目。全省累计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建筑47处,鲁锦博物馆等场馆成为非遗传承基地。这种模式既盘活闲置资产,又为传统企业开辟新的营收渠道。 五、区域联动打造精品线路 目前形成胶东家电制造、鲁中酒文化等6条主题线路。青岛啤酒博物馆串联啤酒街、音乐广场等业态,曲阜孔府家酒业与三孔景区形成联动。计划未来三年新增示范基地50家,培育10个工业旅游集聚区。 山东省通过工业旅游发展,不仅实现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更探索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这种模式为全国工业城市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2025-08-24
-
青岛海关监控指挥中心启用 大数据赋能智慧监管
青岛海关监控指挥中心近日正式启用,通过整合内外部大数据资源,构建智慧监管体系,优化通关流程与风险防控机制,为区域招商引资营造高效便捷的口岸环境。该中心作为金关工程(二期)重要实践,推动海关监管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 一、中心建设背景与战略定位 作为海关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载体,该中心深度对接国家“智慧海关”发展战略,是金关工程(二期)在地方海关的重要落地项目。金关工程聚焦海关监管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监管资源,提升通关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青岛海关依托区位优势,以该中心为枢纽,打破传统监管时空限制,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深度融合,为区域外贸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 二、功能布局与技术架构 中心构建四大功能协同体系,实现监管全流程智能化。业务运行监控模块实时追踪通关各环节数据,动态呈现现场作业状态;远程协作平台整合验估、磋商功能,支持跨区域监管资源联动;集中判图中心运用AI算法优化非侵入式查验图像分析,提升货物验核精准度;综合研判区域融合多维度数据,为风险识别与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技术层面,中心打通视频图像、视音频通讯等系统接口,实现监管数据“一网通联”。 三、监管效能提升与覆盖范围 通过内外部“大数据”整合,中心实现监管资源全域覆盖。目前已联通辖区全部隶属海关的监管场所、特殊监管区域、保税仓库及涉案财物仓库,视频信息本地存储机制为责任追溯与风险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建立职能部门与现场业务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对通关全链条的动态掌控,推动“管得住、通得快”监管目标落地,助力企业降低通关成本。 四、区域协同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心已实现与西北等区域海关业务现场视频互联互通,为跨区域监管协作奠定基础。下一步,将深化物流全程监控系统建设,通过数据比对印证提升监管精准度;构建风险自动预警模型,实现异常数据实时识别;探索远程验估与危险品辅助查验模式,进一步缩短通关时间。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融合,成为智慧海关建设的“新引擎”,为区域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2025-08-24
-
青岛机电产业强劲增长 龙头企业引领外贸新格局
今年以来,青岛市通过深化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推动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实现双位数增长。前8个月数据显示,相关产业对全市外贸贡献率超八成,龙头企业集群效应显著,传统与新兴市场同步拓展,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一、产业规模与增速领跑外贸大盘 青岛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元,其中出口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细分领域中,高新技术产品表现尤为突出,出口增幅显著。加工贸易增速明显快于一般贸易,反映出产业链协同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集装箱、智能终端等12类重点商品形成规模效应,合计贡献超五成的出口增量。 二、多元主体协同推动结构优化 国有企业出口增速领跑,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保持稳定增长,形成"三轮驱动"发展格局。重点企业中,17家领军企业出口规模均突破5亿元,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直接拉动机电产品出口近20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部分企业通过海外建厂等方式深化全球布局。 三、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现 欧盟、东亚等传统市场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对香港地区出口增长尤为显著。同期,新兴市场开拓取得进展,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这种均衡发展的市场结构,有效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驱动提升产品竞争力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推动产品升级,智能家电、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品类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部分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现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智能制造工厂比例不断提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奠定基础。 当前,青岛正围绕机电产业实施强链补链工程,通过建设专业化园区吸引配套企业集聚。相关部门优化通关、物流等服务体系,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撑。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持续巩固青岛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外贸优势地位。
2025-08-24
-
青岛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培育创新生态
青岛市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积极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智能产品研发、行业应用拓展和支撑体系构建,形成可复制的创新模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引领产业布局 青岛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通过调研摸底,梳理出30余家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并重点推动100余项技术改造与创新项目落地,覆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六大优势领域。 二、项目申报驱动创新 在上级部门指导下,青岛市组织15家企业申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项目,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场景应用。首批申报项目涵盖智能硬件研发、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等领域,旨在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应用场景深度拓展 目前,青岛市已在多个领域形成人工智能应用标杆。智能机器人企业实现协作机器人量产,智能车间解决方案应用于家电制造行业,智能医疗影像系统进入临床试点阶段。这些成果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青岛市计划推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推动产学研协同。通过案例征集和经验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五、基础能力稳步提升 在算法、芯片等基础层领域,青岛市多家企业取得专利突破。技术层方面,本地研发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已服务多个城市管理项目。应用层则涌现出智能安防、无人零售等创新模式,显示出较强的市场适应性。 六、未来规划锚定方向 青岛市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续将出台专项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和人才引进。通过建设公共数据集和算力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区域性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2025-08-24
-
青岛开发区引领中欧经贸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青岛开发区引领招商引资布局,组织港航企业参与中欧经贸论坛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区域经贸交流与创新发展。 一、论坛背景与参与概览 2016年,一场聚焦中欧经贸与港航发展的国际论坛在中国举办,青岛开发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组织了包括山东高速物流集团在内的多家港航物流企业代表参会。该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权威专家及行业领军者,旨在通过高层对话探讨全球经贸动态。活动中,与会者深入交流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欧经济关系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如何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优化物流网络。青岛作为重要参与者,借此平台展示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这不仅加强了区域招商引资策略,还为后续的国际项目对接奠定了基础。论坛强调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推动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体现了对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同承诺。 二、主题讨论与专家交流成果 论坛的核心议题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对中欧经贸的宏观影响展开,重点探讨了港航企业如何捕捉市场机遇并拓展业务版图。来自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分享了前沿洞察,例如新能源转型对物流体系的创新驱动,以及环保技术在港航运营中的实际应用。双方代表在分组讨论中聚焦了船舶制造业的升级挑战,分析了跨文化合作在旅游和文化领域的潜力。青岛开发区代表通过现场互动,收集了欧洲企业关于投资环境的反馈,强调了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优化的重要性。这些交流不仅消除了信息壁垒,还促进了经验互鉴,为制定更精准的合作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体现了论坛作为平台的价值与影响力。 三、中欧经贸合作基础与青岛角色 欧盟与青岛的经贸伙伴关系历史悠久且多元深厚,双方在新能源、环保、船舶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持续深化协作。青岛开发区已成功落地多项中欧合作项目,包括创新中心等平台,这巩固了其作为东部沿海重要节点的地位。从贸易数据看,双边往来频繁促进了技术转移和绿色转型,青岛开发区在新能源领域吸引了欧洲先进企业的投资项目,同时在旅游和文化交换中培育了本地产业升级。这种合作基础源于互补优势:欧洲的创新研发与青岛的市场潜力相结合,共同推进了可持续发展议程。青岛开发区的主动布局,如积极参与国际展会,进一步强化了引资吸引力,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发展的营商环境,助力区域在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四、西海岸新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作用 青岛西海岸新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战略支点,其以互利合作、共赢互通为宗旨的定位对航运物流、对外贸易及相关服务业产生深远推动力。新区的港口和陆海联运枢纽优势使其成为连接欧亚市场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在战略部署下,青岛开发区依托新区资源,优化了对外贸易结构,例如通过增强物流效率来降低企业成本。新区作为“一带一路”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引领了服务业的创新升级,包括数字化贸易平台发展,这不仅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还催生了新的经济业态。长远来看,新区的发展将为国际供应链提供稳定支点,推动青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更大引擎作用。 五、合作展望与区域影响 基于论坛交流的成果,青岛开发区正着手推进下一阶段的共赢合作计划。预计在新能源、环保和文旅领域发起专项项目,吸引欧洲技术输入与投资落地。同时,港航企业将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从宏观视角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战略推进预计带来对外贸易增长和服务业升级的双重效应,如物流效率的提升,将辐射整个城市经济。这些举措不仅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还为青岛的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强调开放创新与国际协作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未来合作将确保可持续路径,惠及企业和社区,实现互利共享的愿景。
2025-08-24
-
青岛口岸创新"互联网+查验"模式助力招商引资
山东青岛检验检疫部门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监管业务,推出移动化智能查验新机制,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该模式在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货物通关环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协同,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创新举措。 一、技术创新重构检验监管流程 青岛检验检疫机构自主研发的移动查验平台,将传统纸质化作业升级为无纸化操作。检验人员通过专用终端可实时完成电子单据审核、现场数据采集和结果判定,系统自动同步至云端数据库。这种"前端移动操作+后端智能审核"的架构,使单批货物平均查验时间压缩至原有时长的三分之二。 二、远程协作突破时空限制 新型工作模式建立三级联动的视频会商机制,一线查验画面可同步传输至技术中心专家端。2024年实施的危化品鉴定中,通过实时视频指导解决技术疑难问题17项,平均处置效率提升40%。云端存储的查验影像资料形成可追溯电子档案,既保障执法透明度又为后续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三、降本增效释放企业活力 据测算,新模式使出口危化品在港停留时间缩短1.5天,相关企业单批次可节约仓储成本约2000元。2024年第一季度,青岛口岸累计快速验放危险货物超过500批次,为贸易企业节省综合成本近千万元。电子围栏、智能比对等技术的应用,同步实现风险防控与通关提速的双重目标。 四、标准引领形成示范效应 该模式已纳入山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其技术标准获省级主管部门认证推广。在青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同类查验作业均参照该标准进行数字化改造,预计年内将覆盖机电、食品等更多商品类别,进一步扩大改革红利辐射范围。 五、智慧监管服务新发展格局 通过构建"企业自主申报、系统智能研判、现场精准查验"的闭环管理体系,青岛口岸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28%。这种将监管嵌入物流链条的创新实践,为构建高标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供了区域性解决方案。
2025-08-24
-
青州文化馆打造"馆塾融合"新模式激活传统文脉
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青州市文化馆通过创新"文化馆+学堂"运营体系,将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路径。这一模式不仅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文化动能,更通过十余个沉浸式体验项目,让非遗技艺、传统礼仪从书本走向生活,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生态。 一、空间重构打破传统展陈边界 青州市文化馆突破常规展厅布局,将两千余平方米空间改造为复合型文化体验场域。礼乐经典诵读课堂采用"晨诵暮省"仪式化教学,汉服展示厅配备历代服饰数字化试穿系统,茶艺馆还原宋代点茶场景,棋艺馆定期举办南北棋派对弈活动。特别设计的射礼训练场严格遵循《周礼》记载,配备专业礼射器具,成为省内少数完整复原传统射艺的公共文化场所。 二、动态传承激活非遗生命力 区别于单向传授模式,该馆开发"展演研习"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古琴培训班采用"斫琴-演奏-鉴赏"全流程教学,学员可参与从木胚处理到上弦调音的完整工序;京剧工作坊引入"戏妆体验"环节,通过勾脸、穿戴行头等实操理解角色塑造。吕剧传承人定期开展"老带新"擂台赛,将地方戏唱腔教学与剧本创作相结合,累计孵化原创剧目十余部。 三、分众化课程满足多元需求 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阶梯式课程:少儿国学班以节气民俗游戏为主,青少年书画课融入AR临摹技术,中老年民乐班侧重乐器合奏训练。围棋教室采用AI对弈系统智能匹配学员水平,书画展厅每月更新"素人作品展",实现从观摩到创作的闭环。数据显示,常态化开放的十二类艺术培训班年均参与人次突破三万,茶艺、书法课程持续位居预约量前列。 四、礼乐教化重构城市文化记忆 "礼乐学堂"作为核心项目,系统化开展《礼记》研读、雅乐赏析、乡射礼展演等活动。通过复原古代书院考课制度,设立"文化护照"积分体系,学员可凭参与时长兑换非遗手作体验。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的"汉婚展演""开笔礼"等活动,已成为青州文旅特色IP,带动周边形成传统文化消费集群。 五、数字赋能扩大辐射半径 开发线上文化云平台,将射礼动作分解、古琴减字谱教学等资源数字化,累计上传高清教学视频超两百小时。疫情期间推出的"云游文化馆"系列直播,单场最高吸引数万观众在线参与茶道研习。虚实结合的模式使传统文化传播突破地域限制,辐射至周边多个县市。 青州市文化馆通过空间再造、活态传承、科技加持三重创新,让沉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体验产品。这种以现代语汇解读传统、用体验经济激活文化资源的实践,为同类城市提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青州样本。
2025-08-24
-
清华园中关村创新东风赋能 青岛三创建设谱新篇
近日,青岛市主动对接国内顶尖创新资源,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知名创业街区深化交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与合作洽谈,旨在引入智力支持与产业资源,为城市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构建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与国内顶尖高校围绕产业技术转化、人才联合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数据产业共建及科创园区运营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双方一致同意,将进一步强化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协作,重点聚焦大数据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创新升级及高素质人才培育等关键领域,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青岛加速实现科技、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借鉴前沿创业经验,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青岛市考察团前往国内知名创业街区,实地调研了多家创新型孵化器,包括以咖啡为载体的创业交流空间、专注早期项目孵化的服务平台等。考察团详细了解了该街区作为“创业服务聚集区”的功能定位、整体运营模式以及各入驻机构的特色服务。对其浓厚的创业氛围、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表示高度认可,希望相关运营机构能将先进的孵化理念和优质资源引入青岛,为当地科技孵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聚焦产业转型需求,注入创新驱动发展强劲动能 当前,青岛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通过与顶尖高校及创业街区的合作,青岛将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成果和高端创业项目,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鼓励本地大企业与创新资源对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强化资源整合力度,共筑三创建设坚实基础 青岛市将以此次交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创业孵化资源和本地产业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通过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青岛落地转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08-24
-
青岛石化园区启动百万吨级催化重整项目招商引资
青岛石化园区近日推出百万吨级催化重整项目,计划通过合资合作模式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建设。该项目总投资额达1.424亿美元,聚焦高端化工原料生产,旨在完善区域石化产业链,提升居民服务与能源供应能力。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价值 该项目以100万吨/年催化重整装置为核心,配套建设储罐区及电力设施,主要生产苯、甲苯、混合二甲苯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同时副产氢气和液化石油气。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华北地区高端芳烃原料供应缺口,推动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发展。 二、技术路线与环保标准 催化重整技术采用国际主流工艺,通过铂系催化剂提升轻质油品转化效率,氢气回收系统可实现能源循环利用。设计阶段已纳入低碳排放方案,废气处理达标率预计超过行业基准。 三、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青岛石化园区依托港口物流优势,项目投产后可与周边乙烯、聚丙烯等装置形成产业链协同,年产值预计带动相关服务业增长。副产品氢气将为当地氢能交通试点提供资源支持。 四、投资模式与政策支持 项目采用绿地投资形式,合作方可参与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园区提供土地优惠及税收减免政策,重点引进具备石化运营经验的国际企业。目前已有多个跨国集团开展尽职调查。 五、市场前景与风险管控 全球芳烃需求持续增长,项目产品可辐射日韩市场。园区已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专项风险准备金,应对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建设周期内将分阶段引入第三方安全审计。
2025-08-2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